作者:余欣蔓 专业股票配资公司
我不是八爪鱼,
把能做的做好,
找到喜欢的事情,
这四年就不再遗憾
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大四毕业生羞羞(小红书账号:黄金八宝粥),即将直博本校计算机系,她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回顾自己的本科四年。这是一个执着于快门光影,又能在计算机视觉前沿攻坚,在顶级会议发表论文的多彩清华人。
起步与探索
羞羞与摄影的缘分,早在初二就埋下伏笔。那年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,“当时就拍身边的好朋友,不讲究构图和光影,更像是随拍”。这份懵懂的热爱,在大一那年被点燃——学长转发的招新推送,让“摄影队”进入了她的视野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之后,羞羞顺利被当时的人像组组长录取。
展开剩余94%2021.9.30,羞羞拍摄了入校以来的第一个作品
初入队的日子充满挫败,在认识到自己与摄影队前辈们的差距之后,她一边学习社交媒体上热门的摄影风格,一边尝试在光影与人像间琢磨构图与情绪,约喜欢的模特,探索自己的风格,练习几乎不间断,羞羞在同一批新人中进步神速。
2025.6.25,羞羞为同一模特拍摄的毕业照
而在学业上,作为强基计划破格录取的学生,羞羞的高中生涯浸在数学竞赛的公式里。“高中的期中期末考试、高考模考、多校联考……我几乎都是断层第一。” 可进入清华之后,她“隐隐嗅到了一丝不对劲”,在这样一个藏龙卧虎的校园里,每一个以往引以为傲的光环,都可能只是别人履历上微不足道的一行小字。
羞羞选择脚踏实地,保持竞赛时期的良好习惯,凭借“不服输”的冲劲,刚入学便在数分等课程中啃下第一学期的满绩,展现出扎实的学习能力。
初入校园,最先是摄影热情被点燃,学业则成为了她证明实力的武器,面对满绩的开局,她并未陷入对其的过度追求,而是选择将爱好与学业相结合,踏上自己的“大女主”之路。
羞羞作为“思源计划”21期的成员,远赴国外实践
成长与独立
摄影镜头里的光影渐渐有了章法,羞羞也在悄然完成从“被动适应”到“主动选择”的转身。
大二起,摄影逐渐从爱好转变为羞羞生活的一部分。这一年,她成为了摄影队新一届的人像组组长,从被带拍毕业照的新人,到带着学弟学妹外拍的前辈,成长的背后,是日益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日渐精进的摄影技术。
羞羞的摄影作品
为了记录自己的作品,她开始运营自己的摄影账号。运营小红书账号的过程,更像一场关于“自我与流量”的博弈。即使最初是为了聚合作品而建号,但新人难以避免的流量焦虑也会让她在“讨好平台”和“保持本心”间摇摆:平台更喜欢风格鲜明的模特,她却也坚持为每一位客人拍出“人生照片”;知道“清华”的tag更能引流,她但仍时常奔赴校外拍摄。通过分析流量趋势、学习算法偏好、坚定个人风格,羞羞逐渐积累起稳定的粉丝群,于是在大二暑假,她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“爆单”。毕业季用心接客片赚口碑,闲时创作探索各种拍摄机位,在小红书爆火的毕业照作品背后,是她对平台喜好的理性判断与对创作自由的坚守。
羞羞的摄影账号主页
镜头外的世界里,科研的种子也在悄悄发芽。致理书院特色的《计算机创新思维训练》课程像把钥匙,让她系统触摸到科研的肌理。在“学术新星计划”的线下展会,不同导师的项目海报像一张张待选的“拍摄主题”,羞羞在其中选择了机械臂项目,提交了入组申请,并和二位伙伴一起完成了从提出问题到汇报展示的一系列流程,顺利结课。
但机械臂对物理学科背景的要求更高,数竞出身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羞羞希望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。转折发生在大二结束前,通过与摄影队学长的交流,她了解到了计算机系更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,并向该项目的老师逐一发邮件申请入组,之后,她拒绝了导师“进更容易出论文的组”的建议,最终顺利进入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展研究。
大三,羞羞前往华盛顿大学交换。课业压力较小的日子,她一边与朋友赶赴各处美景拍摄人像,一边跨时区与学长推进科研项目——白天拍照上课,夜晚改代码调试。她形容这段经历为“乌托邦一样的日子”。在异国他乡,羞羞将摄影与科研的双线生活维系得井井有条,这份独立驾驭生活的从容,也显示出她“自己对自己负责”的性格底色。
留学时期,羞羞的人像作品
摄影上实现从爱好者到组织者的跃升;科研上完成从广泛了解到兴趣聚焦的关键选择,锚定计算机视觉方向之后,她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。
淬炼与攻坚
回国后,直博成为她的选择——这不是冲动,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。在实习期间,看到算法岗同伴的高强度工作与有限薪酬,她意识到,如果不提前规划,将来也可能陷入被动。而国际局势的动荡、直系学长留学后的处处受限,使得“留学”在她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。看似“随大流”的直博选择,实则是充分理性思考后的决定。
直博面试结束后,羞羞重新将精力投入科研。
刚进组时,导师把她“托孤”给了组里唯一研究数字人的学长。羞羞向来不喜欢枯坐思考理论,但动手能力却像按下快门一样敏捷。开学组会后,学长给她列了详细精确的看论文计划。经过一个学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,羞羞也开始参与撰写脚本、润色代码的工作。
但回国后,大三暑假的实习和推免面试排满了日程,项目暂时搁置,错过了十月CVPR(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,系该领域顶级会议之一)的截稿日。今年一月,另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截稿日逼近,另一位学长也加入了她的科研项目,但时间紧迫,仍未能及时投稿。最终,她将目标定在了三月底截稿的ICCV(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,计算机领域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之一)。
寒假旅游结束之后,离截稿只剩不到两个月,但论文仍有不少瑕疵。彼时,高质量重建领域已有不少成熟成果,若按老路走,很难有所突破。组里反复讨论后,决定在现有模型基础上加入人脸编辑功能。这并非全新方向,已有不少模型能实现类似功能,意外的是,他们调试时发现,自己的模型竟能支持实时编辑——这在当时尚无先例,成为了这次项目独一无二的突破点。
3 月初,模型的最终运作逻辑才彻底敲定。接下来的日子,验证工作接踵而至:对比实验要横向参照不同模型的精度与效率,消融实验则需拆解各模块的作用,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。这些工作琐碎却关键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羞羞在工位通宵后,回寝室的路上
最后的一个月,实验室成了她的常驻之地。从早到晚,屏幕上的代码与数据图表交替闪现,键盘敲击声成了常态。临近截稿的最后两天,时间几乎被压缩到极限,她连轴转了近48小时,连短暂的休息都成了奢望,只为赶在截止时间前把论文打磨到位——既要确保实验数据无虞,更要把“实时编辑”的创新价值讲透,让评审清晰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。最终,论文在截稿前成功提交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今年6月,羞羞收到了ICCV组委会关于接收论文的邮件。
2025年6月,羞羞收到了ICCV组委会的回复邮件
撕掉标签,走自己的路
在毕业典礼当天,她重新注册了一个小红书号,第一条视频作品就收获了26万点赞。这个被她用来分享校园日常的账号里,有对自己本科四年生活的回顾,有凌晨四点起床拍毕业照的雀跃,也有假期仍在工位埋头苦干的疲惫——她用镜头记录下的,并非“完美学霸”,而是一个真实的、会为代码崩溃也会为光影心动的学习者。一个月内,她的新账号便涨粉过万。
但随着流量而来的,是外界对于其“清华学生”身份和形象的质疑,面对这些质疑,她用“打破刻板印象”来形容自己。
“打破刻板印象”六个字,藏着她对自己本科四年的注解。高中时在数学竞赛获奖,却在大学成了摄影队人像组组长——她打破了“竞赛生就是书呆子”的想象。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,她用审美爱好驱动选题方向,让“理工科缺乏艺术感”的偏见落了空。这份“打破刻板印象”的内核,是不功利的坚持,她的选择更多基于热爱而非纯功利计算。
ISTJ的羞羞擅长将复杂任务分解、计划、执行。她不会轻易动摇,做决定前深思熟虑。一如她所说,很多时候必须“自己做了之后才能决定”,别人给不了她答案的时候,她愿意成为自己的引路人。
对学弟学妹们,她这样寄语:“不要美化没走过的路。”
“或许你没选到最心仪的专业,或许总在想‘如果当初选了另一个会怎样’。但在这四年里,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广阔天地。人生有非常多的机遇,多去试试没做过的,多去看看没见过的,珍惜当下的每一天,每一步踏实走过的路,都藏着未来的伏笔。”
结语:属于自己的光谱
羞羞的故事,不是关于如何成为“全能天才”,而是关于一个清华学生如何认清自己所长所爱,并专注地走下去。
在大学提供的自由探索空间里,她将数学的逻辑、摄影的感性、代码的理性,融合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路径。
她用行动证明:“清华学生”可以有无数种模样,优秀的标准并非单一。重要的是找到心之所向,脚踏实地,不去后悔。她的博士旅程和人生探索,未完待续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原载于“人文清华讲坛”专业股票配资公司,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。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